谁动了个人信息安全的闸门

  当今世界,科学技术突飞猛进,特别是信息技术风起云涌,引领着人们在生产生活方式、工作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巨大变革。随之而来的信息安全问题,也日益凸显。

  “9月9日,刚刚在资中中医院产子出院的罗玉萍,接到一个自称是资中县中医院工作人员的电话,电话中,该工作人员告诉她可以获得2680元的生育补贴,如果不能亲自上门领取的话,可以和工作人员提供的手机号码进行联系。按照对方的“指示”操作后,罗玉萍银行卡里4万6千余元存款几乎被全数转走。”(9月11日 四川新闻网)

  罗玉萍的不幸遭遇,再次揭开了个人信息安全冰山之一角,也敲响了信息安全的警钟!人们不禁要问:谁动了信息安全的闸门?

  公民个人信息,关涉隐私问题。依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,公民隐私受法律保护,包括个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知悉、收集、利用和公开等等。然而,信息时代,个人信息竟然也可以生财,成为不少人觊觎的目标。于是,通过QQ、网站、电话、电子邮箱等公开叫卖信息,成为一些人获利的手段。

  笔者梳理了一番,发现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大致有这样一些:一是医院、学校、银行、邮政、公积金中心等公共服务部门,这些部门掌握着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;二是各色中介机构、培训机构,他们手中也有不少公民个人信息;三是旅行社、机场、宾馆、快递等,需要公民提供个人信息;四是各级各类机关、企事业单位等存档的公民个人信息。这些个人信息,一旦被非法泄露,其后果和危害是无法估量的。媒体公开报道的利用个人信息实施诈骗、盗窃、套取现金甚至强奸等案例,实在是不胜枚举。这一方面警示人们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,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信息安全漏洞多多。

  在市场需求和利益驱动下,个人信息泄漏乱象横生。这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,如安全漏洞、黑客攻击等,也有公民自身原因等。笔者以为,最大的问题是立法没有跟上。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,社会信息化程度日渐走高,电子政务、电子商务、家庭上网等越来越平常,可以说,今天的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。甚至可以说,离开网络,我们将无法工作、无法生活。于是,亟需法律后盾保障信息安全。然而遗憾的是,我国信息安全立法滞后,终极解决方案的《信息安全法》迟迟未出台,成为保障包括个人信息在内的信息安全的最大软肋。

  要问有多少人罔顾法律法规,对个人信息随意开闸,“四川新闻网记者根据调查,联系上出售快递单号的网友小A(化名)和出售身份证信息网友小B(化名)。记者提出要购买大量快递单和身份证件,两位网友均称"要多少有多少"。”(9月15日 四川新闻网)这则消息,看得人胆战心惊。对个人信息随意开闸,所有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。对此,公众必须坚决说“不!”除了加强自身保护意识外,公安机关等要加大宣传与打击力度,让形形色色的信息贩子、信息掮客受到制裁。

  期待《信息安全法》早日出台,这样,个人信息等才有了“保护神”,信息时代的秩序才能正常维持,国家、社会、公民个人才能获取信息社会的最大“红利”。

 

上一篇:智能无惧挑战 山石网科轰动RSA2015

下一篇:数字化教学时代来临 学生个人隐私成最大隐患